孩子的好情緒,是父母教出來的!
為人父母後,最期待的就是孩子身體健康、頭好壯壯之外,還能有好的情緒管理。什麼是好的情緒?通常我們會希望孩子不亂發脾氣、或是在氣頭上時能理性溝通,最起碼,聽的進父母的規勸或是安慰。從一歲到六歲,是情緒發展變化最巨大的時期,因為孩子歷經了走路、說話,進而可以靠著感官觀察四周環境,體驗生活中的感受,隨著年齡增加,對於「情感」的感受力愈加深刻。
我們常形容一個愛哭鬧或是情緒起伏較大的孩子「脾氣很壞」,實際上,除了天生氣質的影響,孩子後天的成長環境,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。如果父母面對孩子的情緒時,「傾聽」多於「責難」,「引導」大於「壓制」,孩子較容易培養出理性溫和的情緒態度。
父母能,子女不能??
有 了寶寶之後,夫妻關係彷彿另闢了一個戰場,小從換尿布、餵奶,大到唸什麼學校、上哪家的才藝課都能起爭執,而這些夫妻意見不同的對抗,往往很容易流竄在日 常生活中。父母的一來一往的言語爭執、冷戰的氣氛都會影響孩子心裡的安全依附感。等到孩子大一點,當孩子跟朋友吵架或是回答方式不禮貌時,孩子最常掛在嘴 邊的就是「你們吵架時還不是這樣!」這句話會讓父母語塞,也會挑起更對立的氣氛。
成 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眼中的最佳範本,記得在國外幼稚園實習時,主教老師把腳放在穿鞋的長椅上繫鞋帶,第二天開始,許多孩子穿脫鞋子時,也有樣學樣的把腳 放在椅子上,主教老師見狀,馬上在團體的分享時間跟大家道歉,讓孩子知道不應該為了便利自己而把長椅弄髒。成人及時的察覺,並勇於面對自己的疏失,對孩子 而言,是更具有教育意義的正面示範。
當夫妻有歧見時,留到孩子就寢在進行討論,盛怒時互相指責的場景只會讓孩子焦慮不安。筆者在網路發達後,常常以MSN或是e-mail進行安靜式的唇槍舌戰,一方面不用擔心孩子有樣學樣,另一方面的好處是,寫出的文字經過思考後,少了情緒化,多了幾分理性。
學會察言觀色的同理心
有 幾次先生下班已經累翻了,只想坐在沙發上休息,但是女兒吵著爸爸陪著玩,老公面有難色,但是又不知道如何開口拒絕寶貝女兒。晚上,我請先生再遇到同樣情形 時,告訴孩子:「爸爸每天七點鐘就要起床上班,在公司要忙著開會、有許多工作,不能像你一樣可以睡午覺休息,現在爸爸很累,想先休息一下。如果你想跟爸爸 在一起,你可以拿一本書或是玩具,在爸爸身邊玩。」
隨 著孩子年齡增加,對身邊「人」的反應愈來愈有感受,例如:老師喜不喜歡自己?哪位小朋友喜歡和自己玩?大人是不是在生氣了?因此,父母可以利用時機,引導 孩子適時的表現關心。當爸爸回家聽到的第一句話是:「爸爸,你上班辛苦了!今天累不累?」或是「媽媽,你現在不高興嗎?」成人可以藉此表達自己的心情,讓 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情緒,需要別人的關心和體諒,進而培養孩子的同理心。
接受生活中的挫折
許 多父母以為幫孩子達成願望,是愛與重視的表現。當孩子在學校遇到不如意時,父母搶著出面幫孩子解決,更曾經遇過父母怕子女在校受到冷落,逢年過節先送禮給 老師,請老師加倍關心。事實上,讓孩子瞭解生活中並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「心想事成」,生活中本來就是快樂與難過並存,反而是幫助孩子面對現實世界的最好途 徑。
前 幾天,全家人說好要去某一家餐廳吃晚餐,女兒非常高興,因為餐廳提供很好吃的甜點,總是能滿足大家的味蕾。但是,到達餐廳時才發現沒有位置了,女兒頓時臉 色大變,嚷著說一定要吃,她願意排隊等候。這時,筆者馬上蹲下身跟女兒說:「我也很想吃這家餐廳,但是已經到了晚餐時間,我們不能等太久,外公、外婆年紀 大了,肚子餓會很不舒服。我們找其他的地方吃飯,也許那家餐廳也有很特別的東西啊!」
生活中存在著大大小小的驚喜,但是也伴隨的各種不如意,如果成人只把「驚喜」留給孩子,剔除了不完美的那一角,孩子會誤以為生活中都應該是平順而快樂的。一但面對不如意,便很難理性的溝通,於是產生逃避、發怒或是退縮種種反應。
在年幼階段的孩子,情緒的種子正在萌芽,父母如果擁有正面思考、樂觀開放的心胸,以心平氣和的面對生活中大小事物,孩子耳濡目染下,自然能發展出體貼、溫和的性格與態度。
留言列表